“伟大的历程,辉煌的成就—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”自9月24日起在北京展览馆展出,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参观者。成就展全景集中在展厅,总面积15500平方米。它按年代顺序展示了新中国从1949年到2019年70年的辉煌历史,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编年史。在成果展上,已有70年历史的《中国青年报》一直与新中国同行。
在去1960年展览区之前,《中国青年报》的头版是在1960年2月28日装在一个框架里的。头版文章《六十一班兄弟》非常引人注目。
惊心动魄的营救生动地穿越了时空。那年春节刚过,山西省平陆县61名农民工食物中毒,生命垂危。在没有救援药品的关键时刻,当地医院通过电话联系了全国各地的医疗部门,最终找到了药品。然而,当时交通不方便,药品无法及时交付。在紧急情况下,当地政府向国务院报告,中央领导立即下令动用军队运送五架运输机,及时将药品送到事故现场,救出61名移民兄弟。中国青年报的两名记者王石和方淑敏在他们的时事通讯《为了六十一届的兄弟》中报道说,这次“平陆事件”一方很难,各方都予以挽救,但已经恢复。这篇文章后来被列入中学教科书,并影响了几代人。
沿着成果展览的时间轴,在“收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”展览现场之前,这里搭建了一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士兵日常生活状况的画面。加热炕、煤油灯、手电筒和军用被子唤起了许多老人的记忆。
有趣的是,在展厅里,除了这些旧文章之外,用来贴墙的报纸还有《中国青年报》、《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》、《福建省委组织宣传石梅团支部的经验》、《注重智力发展打开创新之门》等文章默默地记录了历史。
改革开放,大潮汹涌。
城市家庭已经购买了一些大型物品,如电视机、冰箱和缝纫机。在农村家庭的装饰中,土炕上的装饰有一种年代感,《中国青年报》也用泥土的味道将农民家的炕和墙铺开。
墙上的报纸已经变黄了。1983年10月6日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是:“延河上的一朵云——李永康,一位扎根于陕北的北京知青和优秀教师”,占据了近一半的版面。
贫困山区的儿童也渴望知识。
在“希望工程”展区前,“大眼睛”的大画面仍然触动着人们的心。
1989年10月,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了“希望工程”。1991年4月,后来成为《中国青年报》摄影师的解海龙前往安徽省金寨县为希望工程拍照。起初,他只想给一个“全神贯注于课堂”的孩子拍照。然而,在一年级教室里,杰海龙被一双“大眼睛”感动了。他立即按下快门。发出“我想去上学”声音的“大眼睛”女孩的照片被中国各大报刊转载,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。
从那以后,“希望工程”已经从全国各地聚集了源源不断的爱。“大眼睛”苏明娟上了大学,改变了他的命运。与此同时,数千万不知名的农村教师正受到关注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组关于希望工程的报告于1992年出现在展览区。今年,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,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走在快车道上。
新中国从屹立东方、改革开放到复兴,经历了非凡的70年历程。《中国青年报》将继续昂首阔步地见证和记录中国迈向新时代。
(中国青年报、中国青年网记者崔莉见习记者:韩彪拍摄:闫亮汪荣华配音:姜培山制作:汪荣华)